巴黎的凱旋門『們』|Triumphal arches in Paris
提到巴黎凱旋門,多數人便會想到香榭大道西端、由拿破崙一世下令建造的那座。然而軍事成就同樣耀眼,又好大喜功的太陽王路易十四,其實也在巴黎建有屬於他的凱旋門。事實上,巴黎總共有四座凱旋門(廣義的話則為五座),由這兩位君王各興建了兩座,分別為路易十四的聖丹尼門Porte Saint-Denis、聖馬丁門Porte Saint-Martin,與拿破侖在杜樂麗花園裡的卡魯索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,以及大家最熟悉的Arc de Triomphe de l'Étoile。
▌路易十四的凱旋門
這些凱旋門顧名思義,便是興建以紀念、甚至誇耀法國軍事上的勝利與成就的。然而相對於拿破崙彰顯成就、紀念性質較重的兩座凱旋門,路易十四的兩座是有實際通行與防禦功用的城門。
古代的巴黎如同許多歐洲城市建有城牆來防衛。聖丹尼門與聖馬丁門前身是巴黎中世紀城牆 -查理五世城牆的城門。十七世紀中葉時,由於戰爭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,為了因應火藥與砲彈,舊城牆便被拆除,新建更大、防禦力更強的路易十三牆。
而為了取代舊城門,路易十四下令興建兩座紀念法荷戰爭勝利的凱旋門。這場戰爭除了為荷蘭黃金年代的終結拉開序幕外,法國的全面勝利也打響了路易十四的名號,是太陽王稱霸歐洲的起點,也無怪乎路易十四會想要紀念了。
▌拿破崙的凱旋門
另一位帶領法國征服歐洲的君主拿破崙,在巴黎也興建有兩座凱旋門,也是同時期設計、同年開始興建。這兩座門也是旅人來到巴黎最常見到的凱旋門。
兩座門中較小,但也最早完成的,便是許多旅人到羅浮宮都會看到、原作為杜樂麗宮宮門的卡魯索凱旋門。這座凱旋門詳細地記錄了拿破崙的多場重要外交與軍事勝利,像是征服了慕尼黑、維也納等重要城市。但最搶眼的,莫過於門上的『聖馬可馬匹』,這是拿破崙於西元1798年征服威尼斯時,從聖馬可大教堂上拆下來帶回巴黎的戰利品。
但後來波旁王朝復辟後,便把這『聖馬可馬匹』交給了當時併吞且統治威尼斯的奧地利帝國。取而代之的便是今日我們所見,和平女神駕駛勝利馬車的雕塑。
而規模最大、最具代表性、景觀最好且最受遊客歡迎的,莫過於香榭大道西端的星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e l'Étoile (以下簡稱凱旋門)。這座門原本是由拿破崙在三皇戰爭中獲勝後,下令建造的。但因為工程浩大、工期耗時,拿破崙還沒能看到凱旋門完工,就被推翻。凱旋門的建造便因此延宕,直到西元1836年才完成。或許因為如此,凱旋門除了標誌拿破崙的重要軍事勝利外,也加入紀念法國大革命、為法國捐軀的將領與士兵等元素。
也因為此門的『凱旋』性質,許多為慶祝戰勝的軍事遊行 -無論是法國戰勝或是他們的對手戰勝法國,幾乎都會在這裡舉行閱兵與遊行。如普法戰爭後的普魯士軍隊,一戰戰後的法國軍隊、1940年的納粹德軍與1945年的法軍與盟軍。然而不像前兩次的閱兵是直接穿越凱旋門,由於一戰後在凱旋門下設置了無名士兵墓,此後,包含每年的法國國慶,的任何閱兵行動,出於尊敬,都是繞行凱旋門。包含1940年佔領巴黎的納粹德軍。
▌La Défense 的新『凱旋』門
另一座沒有『凱旋』意味的『門』,則是凱旋門西北方四公里的『新凱旋門』( Grande Arche, 意思是大拱門 )。新凱旋門跟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同屬1980年代,由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提出、慶祝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的『大計畫』(Grandes Operations d'Architecture et d'Urbanisme)。
這座二十世紀版本的凱旋門的興建主題,是紀念人性理想,建築內則多為政府部門。新凱旋門的落成,也延伸了過去以香榭大道為主『歷史軸心』,成為了新的端點,同時也創造了連接埃菲爾鐵塔與蒙帕納斯塔的第二條軸線。
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: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wilhelmchangphotography/